2024年8月27日 星期二

[呼和浩特遊記] Day 5 - 內蒙古博物院🏢、塞上老街的蒙古服體驗👘

 這個早上,終於可以擺脫劣食﹗來到內蒙怎可能不吃燒賣﹗德順源可說是當時燒賣的招牌老店,中央電視台亦有推介,在酒店不遠處正好有一家,於是早早過來,在集合時間之前在這邊用早餐。


這家店的職員見我是遊客,亦細心地為我介紹,並提醒羊肉沙蔥燒賣口味較重,一般遊客可能不能接受,如果真的想試可先點4隻。之前看到網友說半份(即3隻)已經很足夠,於是我就先點半份再說。之後我隨意找個位置坐下,一個人佔了四人大枱,有點不好意思😅


這個羊肉沙蔥燒賣,有點像小籠包,皮薄,羊羶味有但不重,可以接受,點上少許醋,配上一杯解膩的磚茶,負擔不大的份量頗適合早上的腸胃。


吃飽後在附近走了一圈,就回到酒店會合團友,再出發到博物館。今天是跟團的最後一天,所有團友在博物館這個行程之後就會各自按照航班時間分別到機場,至於我是多留兩天的,於是就要在博物館此站離團。

本來就打算帶著行李進博物院,但司機記得我下一站要到大召寺,說可以載我過去,想不到他還記得呢﹗不過我到博物院……可以要逛很久的,一小時一定不夠,所以唯有婉拒他的好意,就此分別了~


這天來博物院的人十分多,租借導覽器的機器亦圍了很多人,30元的租金只可用微信支付,但我只有支付寶……幸好附近有位小姐姐代付,又一次感受到當地人的人情味💕



內蒙古博物院始建於1957年,2007年時適逢60年周建新館並遷至現址,主展區位於一至三層,較遠古的於高層,時間有限,我先從最好奇的遠古開始,對於近代的唱高調……不太感興趣😜


這個遠古就先從原始部落的生活開始—夏家店下層文化(距今4000至3500年),相當於從夏代早期至商代早、中期之交,因於內蒙古赤鋒市夏家店出土大量青銅器、陶器等文化而得名,乃隨紅山文化之後,先於夏家店上層文化的青銅文化。夏家店下層文化出現了中國北方最早的原始城市,社會組織完善—出現大型祭祀中心、具防禦功能的石城、小型聚落的形成、農業及畜牧業的發展、青銅器技術發達,甚至有與中原文明交流的痕跡。


此為三座店石城遺址之模型,得見當時已有聚落的形成,並建造外層的石牆以作防守之用。


作為祭祀器物的匕首,從匕首上之赤裸人型反映當時人們對生育文化之崇尚。


出土的文物中亦有包含以玉石製成的鋤刃,但玉石並不適合用以耕作,只於儀式性場合使用,象徵意義大於實際用途。

此外,出土文物中不得不提玉龍豬 (沒有拍照﹗),是紅山文明常見的玉器之一,一般被認為是祭祀之物,玉龍能通天達地,人們相信透過玉龍可以達到人神溝通的目的;另外豬與農業生產關係密切,龍與豬結合的玉器,某程度上亦反映了當時人們對生物繁衍的期盼。


距今五、六千年的西遼河流域,氣候潮濕溫暖,當地人類文明以農業生產為主,漁獵業亦佔一定比例。不過在距今約4000年開始,降水減少、氣溫下降,促使畜牧經濟所佔比重上升,遊牧文化逐漸形成。


時間推移,東周至南北朝時期各民族交流頻繁,政治上的大統一亦促成文化上的統合,從這段期間發現的文物充份得到印證。


內蒙古博物院三大鎮院之寶之一的鷹頂金冠飾,冠頂雄鷹俯瞰羊咬狼的情景栩栩如生,製作工藝精美,是目前唯一於中國境內發現的胡冠,為匈奴文物中最有代表性的珍品。這種胡冠後來傳入中原,趙武靈王乃至兩漢時期的武冠,就是以胡冠為原型加以改造的。


出土的磚上亦找到中原文化的痕跡


北方遊牧民族長期與馬共生並存,與馬相關的配件亦造得極其講究精巧


在蒙古草原上,一個又一個勢力興起又衰亡,漢朝匈奴、南北朝鮮卑,後又有柔然、突厥、回紇。五代時期,耶律氏統一契丹各部,建立遼國。遼太祖創製了契丹大字,後來契丹小字製成,兩字共同使用,至今大小字仍有很多未能成功破譯。


展區內還有一些玻璃器物的展示,遼政權的建立並將版圖擴大至西域附近,結束了北方民族長期紛爭的亂象,政局穩定利於經濟發展,草原絲路之暢通促進了各地的交流和融合。當時與西方文化的交流亦從這些從內蒙地區出土的玻璃器物得到印證。


此玻璃杯是目前遼墓出土之玻璃器中保存最為完整的。不過當時本土出產的玻璃,遇熱即爆,很少用以作生活器皿。遼貴族有飲熱酒的習慣,此杯應是盛熱酒用,燒制技術成熟,由此得知此乃非本土生產而是從西亞進口的產品。


除了玻璃,遼國另一樣從外國進口的產品就是琥珀,展廳中其中一樣展品就是出土於遼陳國公主墓的琥珀瓔珞。中國古代的琥珀產量很少,絕大多數都是依賴進口,多來自羅馬、波斯等地區。 琥珀裝飾性強,重量輕,體積大,色澤美麗,受到遼代貴族的青睞,充分利用其製作珠寶、掛件等各樣飾物,又因其珍貴稀有,被視為財富的象徵,並會隨擁有者一同入葬。


這個胡人馴獅紋琥珀握手,生動地呈現了中亞馴獅人的形象,又一絲綢之路文化交流之體現。


雖然北方民族愈趨為中原文化所同化,但在不少器物上仍有保留草原文化的特色。此白釉胎質細膩,釉色光亮,造工精美,對工匠的技藝要求十分高;瓶身側肩部及底部均有凸出帶孔,方便遊牧民族騎馬時繫於馬背上。



位於內蒙赤鋒市的慶州白塔模型,建成至今雖已近千年,但仍保存完好,塔內亦出土過大批珍貴的佛教文物。遼代君主沿用唐代國策,崇信佛教,以安定民心,各地亦修建各式佛教建築,佛塔為其中之一,「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然」,故此在遼一代,造塔之風頗盛。

相傳慶州白塔是遼興宗為自己生母章宣太后而建,是八角磚塔的代表作,亦是當時流行的結構。


館內還有其他鎮館之寶:包括此於2003年吐爾基山遼墓出土的彩繪木棺及棺座,在內蒙古實屬首次完整發現,棺床有八層,木棺集繪畫、彩漆、貼金、鑄銅等多種工藝於一身,雖未知墓主人之身份, 但就棺上貼金之鳳來看,墓主人的社會地位顯赫。


還有是此於陳國公主墓出土的黃金覆面。契丹人有著「形不滅,則神不散」的觀念,對遺體往往進行非常完整的保護,此面具屬於陳國公主的駙馬,出土於陳國公主與其駙馬的合葬墓。覆面只有0.5毫米厚,以薄金片按照逝者的臉容鎚擊而成,兩側有孔,以讓銀絲穿過織成絲網,覆蓋遺體的頭部。遺體亦蓋上銀絲網絡衣,腳穿金花銀靴,整個遼墓沒有被盜的痕跡,呈現出遼貴族喪葬的完整形態。同時出土的還有陳國公主的黃金覆面,以及其他金銀玉石等的陪葬品。


遼滅亡後,契丹民族流散他方,顛峰時期900萬的人口,在此後的歷史記載中消失,但根據現代的DNA鑑定,東北的達斡爾族人及雲南人就是契丹人的直系後裔。此後,建立金朝的女真崛起,後有蒙滅金,建立元朝。

之後來到介紹在內蒙地區生活的各民族的展區,包括達斡爾、鄂溫克、鄂倫春族。首先呈現在大家眼前的,就是這個東北三大怪:「窗戶紙糊在外,養個孩子吊起來,姑娘叼著大菸袋」。


達斡爾、鄂溫克、鄂倫春族這三個民族都信奉薩滿教,認為萬物有靈,敬仰萬物,因此薩滿服飾整體都充滿象徵性寓意,如頭頂的鹿角被認為是神靈降身的通道、兩肩以布谷鳥點綴—薩滿教認為布谷鳥是神鳥,可以將薩滿的聲音傳播到更遠的地方。


狩獵民族與自然共生,不少生活用品皆取諸自然,如鄂倫春族扒狼皮造衣、以樺樹皮製作器物等,樺樹皮造成的樹皮船、器皿等器物輕便防水,防腐蝕又不易破碎,體現了狩獵民族適應自然的生活智慧。



博物館館藏豐富,古代歷史的展館已經花了近3小時時間參觀 (當然,我是逛的比較慢的人)。時間有限,看完這個展館,我就要離開了,沒有機會參觀展示近代歷史的展區,不過我也興趣不大,哈哈﹗之後去紀念品商店看看有沒有合適的東西可以做手信,整體來說算是比較有設計感的東西,不過沒有很大購買的意慾。


之後拿回行李,打車到新住宿地附近用餐,抵涉後發現餐廳居然在裝修,這些在地圖上卻是沒有提及的,白跑一趟,附近又沒有想吃的東西,唯有先打車到新住宿地。

上車後,司機向我抱怨這個地方,車太難進去,但系統一直要他接單,他就唯有過來,這個……我可是沒有辦法的,整趟車他都一直在說話,但口音太重,我不是太能聽懂,只是在虛應 😅


終於脫離當地團,可以自己選住宿,太好了,之前一直都住太大的房間,現在這家剛剛好😊


馬不停蹄,預約了的3點的民族服攝影,馬上就要趕過去塞上老街,這個時間太熱太曬,人流不多,到店時發現我是唯一的客人。老闆很健談,化妝的小姐姐也很細心,化了一個半小時的妝...他們都說之前沒有見過香港人來這邊,老闆還說著要馬上要買機票飛到香港看看。攝影師也很好笑,他看了太多《古惑仔》,正經的廣東話沒有學會,學到了一口流利粗口 😹


不過我覺得妝容不太適合我,而且太陽太猛曬得我睜不開眼,相片的效果不太好,在這邊租一間蒙古服也不是太貴,反正髮型又已經做好,於是我又多租了一件蒙古服拍照了😁



塞上老街這邊兩旁的建築都古色古香,與現代化的商店巧妙融合,保留了街道的歷史感




走了幾圈找人幫忙拍攝,一小時的租借時間內拍了好多張相片,手機都要沒電了。歸還衣服後,我又再去格日勒阿媽用餐……信心的保證。這次我叫了內蒙人早餐才會點的羊雜碎,因為不想吃得太飽,又點了一個酸奶 (因為沒有菜),還有黃油酸奶餅,這個奶餅真是多點了,我自己一個吃不完......



這次是沒有下雨、晚上的塞上老街,氣氛不錯



還有廣場大媽舞,我也參與了一下,哈哈﹗


回到住宿地看電視,似乎內蒙電視台都沒有自製的節目 (除了新聞?),劇集都是直接配上蒙語播放,還好有中文字幕,否則完全看不懂😅

0 意見:

張貼留言

技術提供: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