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8月12日 星期六

[生活日常]景賢里開放日—參觀三十年代中西結合的豪宅﹗

在2017年7至8月,景賢里又再開放預大眾參觀囉﹗本來也沒有留意到有關開放日的資訊,不過正好朋友拿到了門票,就一齊去參觀啦~

八月時分,正值揮汗如雨的時期,這天天氣又居然好得出奇,還好走到山上,可以吹吹涼風,否則真是熱死了﹗


景賢里原名禧廬,始建於1937年。景賢里之所以讓一般人認識,除了因為這裡就是《京華春夢》的拍攝地,相信還有是2007年清拆景賢里的報導,而最後由政府自己「包底」,出錢出地保留了這座建築物。這座建築物在2010年完成復修,之後不時也會開放予公眾參觀。至於活化方面,之前曾經有好幾份入標,但最後還是流漂,至今景賢里還沒有作任何活化用途。


當日來參觀的人都不少哦,門口有景賢里的簡介,遊覽期間亦會有定點導賞員作講解。


按導賞員所言,屋內的建築,都是有優次之分的,在屋外、要見人的,都會用上好的材料,在屋內、或是給工人的,就會用次一等的材料,如外廊圍欄用花崗石,內院用水磨石。


這口井好像還有水呢﹗:PP


這裡走下去就是泳池了,在三十年代有自己的泳池,果然摩登﹗


還有個小跳台,不錯哦~


這樣看好像寺廟,跟銅鑼灣那個聖瑪利亞堂都有點像呢﹗


天花是西式的,用了水泥,加了吊燈,但又有彩繪,橫樑這種中式建築風格。


西式建築怎樣少得了人像~~ 還要手持吊燈,霸氣


這裡可走到上一層,是穩穩的水泥梯 ^^" 不過暫時還未上去,先在下面參觀一下


如此洋氣的飯廳,馬上攝入眼簾就是地上的馬賽克拼貼磚地,既有氣派又有藝術感



現在放置的家具由前業主借出,大致呈現出當時的生活面貌




除了有西式,亦有中式的擺設



走到樓上,拍攝到港島區一片好風光~


這塊牆也具有照壁的功用,至於那「一池草地」其實就是起了水池的作用,水為財,不過現在變了草,因這地段是由鋼筋混凝士平台作支撐,無法深挖引水的原故而由水變了草。

整座建築的座向也有風水的考量,要座北向南,於是向南開口主建築在南,兩邊建成的副建築,作傭人住所等,整個三合院式建築,由此看來似一張太師椅,穩坐南方,稍向外張開的兩翼,加上照壁,可引進更多南風之餘,可補大門正面朝北之不足。又把門開在東部偏南,以合「紫氣東來」的祥瑞含義。


原來這些拼磚也大有文章,由於政府在接收景賢里的時間,部分建築已經被拆卸,地磚也被破壞,加上年代久遠,有些物料和技術已經沒有在社會流通,政府委託的復修承辦商只可以憑藉還未拆卸部分找出線索進行復修,甚至要翻看以前有關景賢里的錄像。

不過,就算按照原版進行修復,亦會有不一樣的地方,而結論就是以前的技術和材料比現在的是更勝一籌﹗相中上半部分是新的,下半是原有部分(兩部分的光線有不一樣),新砌部分磚的顏色、拼砌的整齊程度與原有部分放在一起,真真是相形見絀。仔細看,還見到是砌了個「卍」字,在佛教有吉祥的意思,又一中西合壁的體現。


廁所也可以弄成整個粉紅色,真是只有你想不到,沒有你做不到的!!


這邊走下去了,這裡好涼快哦~


拐了個彎,走到外面繼續參觀




窗門都是從外國訂造,不過原來訂造的現在好像只剩一只,其餘都是重修的,手工沒那麼好,如接合位。


參觀完景賢里,覺得復修的工作真不容易,就似是重新把一個藝術品堆砌出來,用料、技術都很講究,雖然並非完完全全將原來的面貌重現,但己是十分完整,絕不簡單。不過,景賢里的開放,所提及、介紹的大部分好像只有提及修復的過程,作為一個住宅,想必如果能對各部分作多點背景及功能的介紹,會令我們更加了解屋主的社會地位、甚至是該年代的人們的生活面貌,應該會更有趣的﹗

0 意見:

張貼留言

技術提供:Blogger.